作品相關 (48)
關燈
小
中
大
的。
所以說,任何事,看著是壞事,從另一方面來說,又是好事兒了。
彭澤這地方窮,估計沒有幾個想在這裏當官的,那麽就不是肥缺,也沒有人絞盡腦汁的想把你給弄下來,然後讓自己人上去的。
當然,像這孝敬也就少了。
說不定人家心裏還覺得這個縣太爺還真是倒黴,怎麽就到了個地方呢?
不過事在人為,杜有忠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,他是第一次當官,真的選了一個好地方,那麽情況就很覆雜,一個弄不好,就有可能犯大錯,這個彭澤縣雖然偏僻,但是並不是沒有作為。
王師爺也是早就了解了這彭澤縣的情況,所以陪著自己東翁去知府,所享受的‘待遇’,已經是從心裏都有準備了。
等到終於到了彭澤縣衙,看著這縣衙的房子,好吧,老和舊代表了縣衙,雖然它也是青磚瓦房,不過就杜榆自己猜測,這起碼得是好幾十年前才建的,中間估計都沒有修過。
縣丞秦承義領著縣衙裏的一幹人等,在縣衙門口迎接新的父母官到來。
杜有忠帶著王師爺去應酬和了解情況,胡氏帶著杜榆和王太太等人去了縣衙後院。
一般的縣衙,前面都是辦公的地方,後面才是家眷們住的地方。縣太爺的家眷當然是要住正中間的後院,旁邊縣丞和主薄的家眷分別住在東邊和西邊的院子裏,就跟個大四合院一樣,只不過擴大了比例。
這種官府的地方,更是四四方方的,不像什麽私家園林,只講究意境,所以杜榆他們的生活的地方,就是和大門是在一個中軸線上的知縣後宅。
知縣後宅有兩進,從官署那邊朝後面走,就是知縣後宅,因為有兩進,所以每一進都各有一個東西廂房,且東西廂房各有三間房。這裏面倒是不用特意劈出來當書房,因為前面官署堂那邊就有,別看一個縣衙,包括的東西可真多,就說中軸線上,從大門開始,接著是儀門,戒石亭,大堂,後堂堂,後堂這邊有縣太爺的更衣室,也是縣太爺接待上官,商議政事,處理政務的地方。
大堂嘛,是縣太爺處理民事案件的地方,左右各有一排房子,是所謂的三班六房。
又有縣獄,獄神廟,土地廟,吏舍,收糧所等等,依附在中軸線左右。
因為是二進的院子,杜榆他們人少,第一進正房,自然是杜有忠和胡氏住的,王師爺因為也要上差,所以就和家人住了第一進的西廂,杜榆因為因為長大了,以後也要單獨招待朋友,所以分到了第二進的東廂房,因為人少,所以小丫是跟著杜榆住在一塊的,反正就她一個人住,小丫在旁邊的屋子住就成。
而李大壯兩口子,是住在後罩房那邊。
他們到來第一天,縣丞太太和主薄太太都和典史太太都過來恭迎了。而且看胡氏帶來的人少,就把自己家的下人勻出來, 幫著這邊收拾東西。
原來縣太爺和縣令太太的東西早就已經弄走了,剩下的都是可以用的。
而縣丞太太秦太太還招待了他們一頓飯,想著這邊忙著收拾,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做飯的。
對於上官和上官的家眷,要好好的對待,這也是當下屬的為人處世的方法。
至於本地的士紳過來請杜有忠去酒樓裏吃飯,杜有忠拒絕了,以要盡快的把縣衙的事情理清為由。
雖說這彭澤縣窮吧,但是每個地方都是有窮人,也有富人。彭澤縣也不例外。
杜榆認識了秦太太家的孫女秦婉娘,和杜榆年歲應該差不多,縣丞秦承義年歲也都四五十歲了,有這大的孫女,也並不為奇。
還有主薄鄒家的女兒鄒三娘和鄒四娘,兩個人都是同一年的,鄒三娘是庶出,而鄒四娘是嫡出。
典史陳大人家的姑娘早早的都嫁出去了,現在還沒有嫁的,都是才幾歲的年紀,因為在外面當差,好幾個都留在鄉下了,這邊有個小妾生的才三歲的女兒陳陳巧兒。
不過看這後宅的大小,杜榆算是知道了,這當官的真的不能帶太多的家眷,像縣丞他們這樣的,後宅也才一進,真要是帶多了人,就住不下了,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,那樣既不方便辦公,也還開銷大。
再說,你是當官的,帶著這麽多的家眷,你是想幹什麽啊。到時候考評印象就不好了。
而這樣算起來,倒是杜榆家的人口最簡單,而且他們住的地方還是最大的。
整理了兩天,終於把東西和事情都給整理好了,作為彭澤縣的第一把手,首先得要和這縣衙的同僚搞好關系,所以杜有忠就約定了一天,請大家都到自家吃飯,當然,不可能每人都請到,比如讓捕快們過來,和縣丞他們一起吃,他們也不自在。
所以請了捕頭,縣丞主薄和典史就不用說了,這是必須的,三班六房的人是做了飯讓人送過去的。
杜榆也開始了在彭澤縣的生活。
要說這彭澤縣,雖然很窮,可是不管水果和水產都很豐富,只是因為偏僻,很多東西都運不出去,靠近海很近,杜榆到這裏來,就吃了好幾次的海鮮了。
她吃起來也不過敏,想著等過一段時間,弄些幹海鮮,給家裏那邊打包送過去,也讓他們都嘗一嘗。
到了這邊,人手還是明顯的少了,杜榆和胡氏商量,就要繼續買人了,而且,最好是買個當地人,這樣這邊的風土人情什麽的,都是可以通過當地人了解的。
雖然可以通過秦太太,陳太太他們知道,可是這些人也不是本地人,沒有本地人了解的更清楚。
秦太太倒是介紹了一個熟悉的牙婆,牙婆這個職業 ,真是哪裏都有,而且這牙婆官話說的還不錯。
彭澤這地方有地方方言,說起來語速又快,不知道的根本就聽不明白。
目前杜榆正在學習這彭澤的方言,走到哪學到哪,不然真的是只有被人糊弄的份兒了。
“娘,既然要買人,給王太太那邊也買個丫鬟吧。”總不能他們這邊有人伺候,王太太那邊沒有吧。
胡氏說道:“行,那就多買幾個,我的意思是,買個活契怎麽樣?畢竟我們也不在這裏住一輩子,到時候我們走了,這些人背井離鄉的,想著也難受。”
☆、157 縣衙人物
杜榆可覺得這是上不能心軟,他們不熟悉這裏的情況,真的弄成了活契,對這些下人的掌控力度就不高,到時候人家要是想糊弄他們,或者是被人收買了,那就得不償失了,所以必須是死契,生死都掌握在他們手裏,這樣才能忠誠度更高一些。
杜榆跟胡氏這樣一解釋,胡氏就不堅持了,和別人相比,當然是自己家人更重要。
所以最後買來的下人都是死契。其中一個婆子夫家姓王,夫婿也死了,她沒有生兒子,被族人趕了出去,占了她丈夫的田產,然後她就自賣自身,這王婆子做飯手藝很好,尤其擅長地方菜,也就是彭澤這一代的菜,試做了第一頓,胡氏和杜榆都覺得很不錯,杜有忠在吃食上是不挑的,妻女覺得好,那他也就覺得好。
另外買了四個丫頭。都是十來歲的年紀,按照杜榆大嫂丫鬟的叫法,剛好和小丫的名字也差不多,分別叫小綠,小紫,小連,小墨。
把小連給了王太太使喚,杜榆這邊加了一個小墨。小綠和小紫就是給胡氏使喚了。
李大壯家的就是管著這幾個丫頭的。王婆子呢,只管著竈上的事兒就好,其他的不用她操心。
而李大壯就成為杜有忠身邊的長隨。
只不過現在杜有忠出門都有官轎,除非是不想以縣太爺的身份出去,就讓李大壯去趕馬車。
到了這邊,也要給下人分發月錢的,現在胡氏就讓杜榆管著。朝廷裏也會給縣太爺一定數額的奴婢使用費,但是也挺少的,據說前幾任的縣太爺,都有縣衙專門雇來的人來做飯。那些錢就是給這雇來的人的。
這邊杜榆他們自己有,所以就沒有要,反而把這縣衙雇的嗯送到前面,給值班的差役們做飯去了。
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,倒是讓差役們對新來的縣太爺印象很好。
畢竟嘛,人活在這個世上,都是要吃飯的,現在縣太爺能夠把公家給他補貼的錢,用在他們身上,這一般人都會覺得對方很好的。
也不是刻意的收買他們,畢竟這不過是一點兒事,但是也得縣太爺能想到啊,想不到,就是寧可自己用著,也不會給他們這些差役用的。
轉眼就進入了秋收,彭澤縣這邊水多,主要是種水稻的,因為天氣暖和,所以一年能種兩季水稻,春末的時候收一茬,秋天的時候再收一茬。
杜有忠就忙起來了,畢竟這秋收是很重要的。胡氏這邊接到了很多帖子,都是彭澤縣的大戶家裏的給胡氏送來的,想要來拜訪。
杜榆也跟著看呢,晚上回來問問自家爹的意見,什麽人可以見,什麽人不可以見。
杜有忠一向的做法是,自己是個男人,把外面的事情都給弄好了,就不要妻女多操心了。
所以杜榆想的那些,幫著自己的爹一把的想法,基本上就用不著,要知道杜有忠人家閱歷和見識比杜榆這個姑娘多多了,她想得到的,杜有忠肯定更想的到,比她做的也更好。
雖然杜榆有著現代的思想,可是在這古代,大部分都不管用的。
比如說,要想富,先修路,這誰不知道啊,問題是,修路也不是一說就成的,一來需要人,二來需要錢,又不像現代一樣,直接承包給某集團,某個工程隊,這邊都是需要普通老百姓去出工的,這就是所謂的服勞役。
是免費工,所以你總不能長期的就為了修路,就把平民百姓給壓下來吧,那這樣,地裏的莊稼可就沒有人去種了。
所以呢,古代人口嚴重不足,連現代的百分之一都達不到,偏遠的地方,更是地廣人稀,真要全部用來修路了,那麽就只能餓肚子了。
所以杜榆根本就抖不了機靈。在後宅這一畝三分地上發光發熱吧。
秦太太和走太太他們當然是有兒子或者孫子的,不過杜榆主要見得是小姑娘,旁人也會旁敲側擊的打聽他們的情況,知道杜榆這小姑娘已經定親了,有些有心思的,就不會再想了。
和魯金鳳一樣,她是縣令千金,杜榆現在也是縣令千金,而且體型什麽的,也比魯金鳳要強,盯著縣令千金的本地人也不少,都想著家裏有適齡的少年,可以和縣太爺來個結親呢。
不管縣太爺以後去哪裏任職,這不都是當官的?
娶了他家的閨女,那以後肯定是對自己家有幫助的。但是這個願望,在知道杜榆已經定親了,定的還是縣令太太的娘家侄兒的時候,就已經打破了。
就是他們條件再好,人家縣令太太也不會同意的,那可是她娘家侄兒。
不給誰面子,也不會給娘家丟面子的。
秦太太這邊,也是很可惜,杜縣令一家子來了這邊有一個多月了,她冷眼觀察,覺得杜家的那位小姑娘真是不錯,現在還幫著管家呢,秦太太有個孫子,和杜榆的年紀差不多大,她還想著,等大家都熟悉了,給自己的孫子提親呢,畢竟,和上官結親,這只要好處沒有壞處的。
可是誰知道,這小姑娘年紀小小的,竟然都定親了。
秦婉娘說道:“十三歲也不算小了吧,大姐姐十二歲就定親了呢。”
秦婉娘說的是她爺爺兄弟輩的一個姐姐,在他們這些姑娘排行中,是老大。
秦婉娘父母雙亡,從小就被秦太太帶在身邊,就是出去跟著丈夫任職,也都是一直帶著的。
她如今才十一歲,秦太太也在操心她的婚事,畢竟他們年紀大了,秦婉娘又沒有父母,如果他們當祖父母的不給她操心這事兒,以後可怎麽辦好?
最好是在他們有生之年,能看到秦婉娘出嫁生子,那才算是放心了。
聽說杜太太還有個兒子,沒有定親呢。
只是一打聽,杜太太的兒子都十五歲了,自己的孫女才十一歲呢,這年齡有些不合適。
秦太太只是在自己心裏打算,當然不可能把這想法告訴自己的孫女,不過,讓孫女和杜家那邊多接觸接觸也是好的。
鄒三娘和鄒四娘和杜榆同歲,今年都是十三歲,只不過一個是在年初過生,一個是在年尾過生。
鄒三娘的姨娘姨娘白姨娘也是跟著住在主薄後宅的,聽說還挺受寵。
主薄主要是掌管縣衙文書帳薄的官員。 品級也很低,只是九品。
而典史呢,就沒有品級,屬於不入流的,是知縣下面掌管緝捕、監獄的屬官,正因為是不入流沒有品級的屬官,所以可以有縣太爺自己任命,也可以是在地方上選。
陳典史就是彭澤縣人。他在新縣令到來之前,也擔心自己這個典史的職位要被縣太爺換上自己帶來的人,所以還想了好幾個辦法呢,結果杜有忠來了。
並沒有把他給換下來,還很信任他,陳典史就對新縣令滿意了。
鄒三娘和鄒四娘幾乎是每天都會找杜榆過來聊天的。
杜榆發現,雖然鄒三娘是庶出,可是倒是能管教鄒四娘,鄒四娘也沒有因為自己是嫡出,就對鄒三娘各種瞧不起。
這倒是讓杜榆大開眼界了,真的是妻妾一家歡嗎?
鄒太太家裏後院很和諧?不是說鄒三娘的姨娘也跟著一起過來了嗎?
這邊幾個住在縣衙後院的人家裏,也就是縣太爺家和縣丞家沒有小妾了,主薄家和典史家,都有小老婆。陳典史因為是本地人,在自己家裏也還有幾房小妾呢。
當然,也有人想著給杜有忠送女人的,但是被杜有忠給言辭拒絕了,大家都知道縣令大人不好這一口。
也有人說,縣令太太是個母老虎,容不得縣太爺有別的女人。
胡氏自然也聽到了這樣的話,不過胡氏一點兒也沒有生氣,相比較為了賢惠的名聲,給自己男人弄那麽多小老婆,自己日子過的不舒坦,她寧可自己被人說成是母老虎,母老虎又怎麽了?
有本事你們也當回母老虎,她可不會因為被別人說兩句,就裝賢惠的,那樣的人是傻子!
而且,彭澤縣這邊,也漸漸的聽出來了,說是縣太爺家的祖訓,他們杜家不允許男人納妾的,誰要納妾就被逐出族裏去。
這也不知道是誰傳出去的,反正這個話傳出去後,更多的人家盯著杜榆的二哥了,要知道,杜榆二哥就是杜家的男人,誰家姑娘嫁過去,沒有小妾的煩惱,那都能長壽呢。
就連白姨娘都心動了,想攛掇著自家老爺跟縣太爺提一提,讓自家三娘嫁到杜家去。
這鄒主薄雖然只是個九品主薄,雖然也只有一妻一妾,可是和白姨娘的感情好,據說和白姨娘也算的上是青梅竹馬,只是後來他家因為要給他考功名,手頭上沒有錢,所以他爹娘才給他說了陳太太,陳太太家小有資產,娶了陳太太,就供著鄒主薄讀書,後來一直考上了舉人,又找關系,成了這彭澤縣的主薄,雖然只是九品,但是好歹是個官不是?
至於這位鄒主薄為啥不繼續考了,那是因為他心裏明白著呢,考舉人的時候,他就吊尾,還是考了好幾次才考上的,去京城會試,那麽多人,還只取三百名,他肯定沒有戲,所以還不如早早的出來做官呢,也免得老是靠老婆的錢。
☆、158 鄒主薄的真愛
當然,在這位鄒主薄考上了秀才後,他情不自禁的就想到了自己的青梅竹馬,後來也不知道是誰報的信,被捉到鄒主薄和白姨娘在私會,而鄒太太為了自己丈夫的名聲和臉面,就同意了鄒主薄納白姨娘為妾,當然是妾了,不然她辛辛苦苦的,就要讓出這正妻的位置?
那是做夢!
何況,鄒太太也並不怎麽看重自己的丈夫,那時候她兒子都生了,在鄒太太眼裏,當然是兒子最重要。
不過是個妾,就是青梅竹馬,那還不就是個妾?
於是明面上,鄒太太和白姨娘相處的還挺好,真是妻妾一家歡。
白姨娘最開始也做過幾件不入流的事情,在鄒太太看來,那就是蠢人才會做的。
她都不耐煩搭理她的,而且有白姨娘纏著鄒主薄,她也少些時間伺候這個男人。
所以呢,根本不在乎這個男人的時候,隨便他找誰去,都沒有關系的,當然,前提是你不能過來害我和影響我,不然那咱們就沒完!
這白姨娘受寵,可是她肚子不爭氣啊,一直沒有生孩子,好不容易生了孩子了,還是個閨女,而且人家鄒太太年尾的時候,也生了一個閨女。
再不知道,也知道自己的女兒是庶出,鄒太太的女兒是嫡出,到時候婚事上是不好辦的,尤其是隔得這樣近。
所以逮著一個機會,白姨娘才不會放過呢。就跟鄒主薄說了。
鄒主薄是答應白姨娘了,不過他想的是,他一個下屬,跟上官說這個事兒,好像還沒有這個資格,如果是上官主動和他說了,他自然是求之不得。
但是鄒主薄既然答應了自己心愛的女人,所以也不忍心讓她失望,於是就跟自己的太太說了,在鄒主薄眼裏,自己太太和白姨娘關系挺好的,說這個事兒吧,她一個女人,可以跟杜太太去說,反正女人家說,也比男人說方便一些。
就算最後不成,也不會讓他和縣太爺的關系弄得不好了。
只是鄒主薄忘了,既然他的白姨娘和鄒太太關系好,為什麽不直接跟鄒太太說了?反而要越過鄒太太,和鄒主薄說?
但是鄒主薄要是會考慮這一點,那他也不會到現在只是個主薄了。
鄒太太聽了自己丈夫的話,真是好想笑,這兩個人,是豬托身的吧,這麽個主意竟然還能想的出來。一個九品的小官,還是庶出,竟然肖想人家縣太爺的公子,這不是腦子進水了,是怎麽呢?
特別只自己的丈夫,人家白姨娘好歹是個女人,說女人頭發長見識短,還說的過去,你這大男人,你哪裏來的自信,竟然能讓自己說這個事兒?
合著不是你說,你不丟人是吧。
鄒太太為難的說道:“老爺,不是我不想說啊,白姨娘既然是跟老爺說的,我要是插嘴了,到時候白姨娘知道了,跟老爺生氣了可怎麽辦?還覺得老爺不重視她呢。”
呵呵,你們不是恩愛嗎,那就繼續恩愛吧,千萬別散夥。
鄒主薄聽了,果然是在沈思,不過還是自己的面子占了上風,不想跟縣太爺說這事兒,於是對鄒太太說道:“白姨娘不會生我的氣的,你就幫著說一說。”
“老爺,我要是真的說了,杜太太那邊生氣了,到時候老爺可不好在這縣衙裏做下去呢。”鄒太太一點兒也不著急,這男人是什麽性子,她最清楚,什麽真愛,在他的前途面前,那都是得讓路的。
“應該不會吧。”鄒主薄有些猶豫,可是還是聽進去了。
“怎麽不會?我聽說,這彭澤縣好多人家都在打著這個主意呢,就是縣丞太太那邊,也有個想法,但是人家都沒有答應呢。”
你一個九品差點不入流的小官,還是拿出一個庶出的女兒來湊數的,真要說了上去,直接就是打臉!
庶出就是庶出,雖然她本人說了,是一樣對待,可是那是自己家裏,外面的人,誰不看中嫡庶?
所以鄒太太從來都不眼紅,這白姨娘母女受寵,到時候自己女兒的前程,肯定也比這個庶出的鄒三娘要好的多,也就是他們自己還沈浸在美夢裏出不來。
等到現實來打破他們的美夢,就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了!
鄒主薄只好說道:“那算了,還是不說了,你就當沒有這回事兒。”鄒主薄聽人家縣丞都沒有成,他一個小小的主薄,更是不行了,何況,他心裏未嘗不清楚,三娘只是庶出。
鄒太太對這樣的丈夫早就已經習慣了,要是他還繼續說,白姨娘不會生氣的,她可就把白姨娘給找過來了,讓她聽一聽她心愛的男人的話,傷不傷心,就是她的事兒了。
自家二哥這麽受歡迎,杜榆真是沒有什麽感慨的,就是胡氏,也說道:“要不是因為你爹現在是縣太爺了,就是咱們說幾輩子都不納妾,也沒有人上趕著。”
她可是心裏明白著呢,首先這些人看中的可就是自己家的地位了,二郎連來都沒有來,誰知道是好是歹?就這麽要定下來。
不過現在的他們,可是和以前在青陽縣不一樣,也沒有說,拒絕了哪一家,就會得罪上官一樣。
當初齊大人還想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二郎呢,那時候他們還是想了法子,才讓齊大人打消了念頭。
也不知道那齊大小姐嫁出去了沒有,這麽幾年都過去了,應該是已經嫁人了吧。
杜有忠秋收完畢,也去了一趟陳州州府,是要往上交糧食和稅收的。
新官上任三把火,一般的老百姓對官府是敬畏的,沒有拖著官府的稅不交的,寧可借錢借糧,也是要教的,畢竟這是朝廷的事情,他們哪裏能反抗?
而那些地主大戶的,當然也有拖延著不肯交的,杜有忠就讓陳典史親自去催,陳典史正愁是找不到效忠的機會,這幹活兒可積極了,就算是以前常常給他錢的人家,也被他拒絕了。好歹最開始也表現一回。
何況,你有這麽多的錢,幹啥不交稅呢?這不是讓縣太爺發火兒,讓他們都不好過嗎?
而且陳典史不知道從哪裏打聽出來的,這杜有忠在朝廷上是有人的,得罪了他,沒有好處。
不過要是杜榆聽了陳典史的話,就納悶了,她怎麽不知道自家和京城那邊有啥關系?
主要是,一個新科進士,就能得到一個縣太爺的差事,這中間要是沒有人周旋,那是不可能的。
這是杜有忠和王師爺想的法子,欺軟怕硬是很多人的通性,到了一個新的地方,地頭蛇肯定是要出頭的,你一個什麽背景也沒有的縣太爺,太容易讓人拿捏了。
所以王師爺就稍微透露了,自己的東翁在京城有些關系的意思。
這樣的話,反正是越懷疑越當真,而且,他們確實是有點關系,不過是楚家的關系,但是楚家和京城裏,有些人就有關系的。
而這邊的人,也不可能為了這麽一點兒事就還專門去京城裏查一查的,所以就有了那些傳言。
只要他們自己不當面承認,能夠借著一點兒這種勢頭,也是不錯,等在這地方熟悉了,已經確立了縣太爺的威嚴了,那麽這些刺兒頭就該安靜了,知道誰是得罪不得的。
人都喜歡欺生,特別是那種覺得高人一等的人,尤其這樣。
不過,縣衙裏的差役也不是吃幹飯的,他們的俸祿可是從縣衙裏拿的,其中一部分也是要靠稅收,所以這些不交稅的人,那就是在斷了他們的俸祿,讓他們要面臨責罰。就是他們的對頭呢。
杜有忠從陳州回來,把正朝這邊趕得大表哥胡鑫也帶過來了,直接安排在後院第一進的東廂房,胡氏很是高興,也沒有忌諱,讓他們表兄妹見了面,當然,是當著大人們的面見的。
胡氏還表示,以後她大表哥的衣服鞋襪,就是要杜榆負責了。還不能偷懶。
表姐胡玲也嫁過去了,陪送了幾十畝地呢,在他們胡家棚,可是第一個人,表姐的婆家看胡家這麽大方,心裏絕對是高興的。
反正總得來說,表姐嫁過去了,就是不靠婆家也能吃穿不愁的。
杜有忠把胡鑫叫過來,是為了讓他把縣學給支起來的,這邊讀書人少,能考上秀才的更少,機會沒有幾個,這還是最近幾十年的成績。
縣學是形同虛設。
所以這邊的縣學,就不是生員才能讀的了,在彭澤縣,樂意過來讀書的人,都可以進來,當然,你得交錢。相當於一個公辦的私塾。
但是杜有忠還準備舉行一次類似與摸底的考試,凡是想來考的,都免費過來考,官府提供筆墨。
如果成績在前五的話,就可以免費到縣學裏讀書了,這些他都是要交給胡鑫來操辦的。
前面說了,杜有忠教人很有一套,既然這邊貧瘠,那麽從這教學一方面,能做出點政績來,也是不錯的。
☆、159 策略
雲陽縣那邊,許大人就因為自己的轄區內出現了兩個進士,而得到了升遷的機會,他這邊,不說中進士什麽的,至少得出幾個秀才。
人那,多讀書才能明事理,才能更向往與教化。
杜有忠去陳州那邊,除了交稅,也是為了稟報這個事兒的,而且,給胡鑫安排了教諭這一職。如果他有空,也會到縣學裏給學子們講講課的。
胡氏倒是有些擔心,怕胡鑫年紀輕,到時候撐不住場面。
杜有忠說胡氏想多了年輕人正該多鍛煉鍛煉。而且還有王師爺呢,王師爺是個宣傳能手,把杜有忠的那些成績給宣揚了一遍,什麽在錦溪書院教過書,他教的學子裏面,好多都是中了童生了,
而且還教出了一個秀才,一個舉人,另外杜縣令的小兒子,也極有可能中秀才。
反正意思就是表示,有他們縣令在,這彭澤縣肯定能出幾個秀才的。
先把有錢人家的少爺給忽悠過來,解決了錢財的問題,畢竟這縣學上面撥的款,是不算多的,只有‘劫富救貧’了。
然後又大力宣傳這摸底考試的事兒,前五名那,那可是免費到縣學裏讀書的,不過你得一直保持,因為他們這邊要隔幾個月就會再考一次,如果你退步了,那麽一年後,你就要交錢了。
當然,生員除外,也就是秀才除外,可是彭澤縣的秀才基本上是沒有的。
王師爺這麽一宣傳,那大戶人家,有錢人家可就是可著勁兒的想要到縣學讀書了。
杜榆聽了說道:“還不如限制名額呢,這樣有名額限制,讓大家知道,不是有錢就能進縣學的,反而對縣學的名聲更好。”
這是吃飯的時候,聽自家爹和大表哥還有王師爺說這個縣學的事兒的時候,杜榆提出來的。
讓大家知道,縣學是個神聖的地方,不是什麽人都可以進來的。
名額一夠,哪怕你是再有錢,送個金山銀山,都是不成的。
王師爺一聽,忙拍手說道:“好啊,這個主意不錯,咱們人手本來就不夠,限制了人數,也表示咱們是精益求精,而且有了名額限制,到時候這誰家再是要推三阻四的,比積極的交稅,那麽這縣學可就不那麽好進了。”簡直是一舉數得,通過這個縣學,把政務也給聯系起來,這年頭,為了子孫後代,求爺爺拜奶奶的還少嗎?
得罪了縣太爺,縣學你就別想進了。讓那些刺兒頭也消停一些。
他們因為人少,所以吃飯的時候,大家都是一起的,連王太太和她的一雙兒女也是一樣。
“這樣也是給那些私塾先生一個機會。”不然人都朝縣學裏跑了,那些私塾先生沒有了用武之地,也是要抱怨的。人前留一線,事後好見面。
胡鑫說道:“說到私塾先生,我想著,不如連縣學的先生都來考一考,然後聘過來教書育人。”
杜有忠點頭,說道:“這法子不錯,那麽就先找到先生再說。”
好的先生對學子們也是一個吸引力,雖然這裏面已經有胡鑫這個舉人了,還有課外輔導杜有忠,但是當地一些有名望的先生能進縣學,那就是提高了這縣學的名聲了。
“心高氣傲的先生不要,我這裏是要培養出秀才的,如果只是為了陶冶情操而讀書,不如直接在自己家裏。”杜有忠是知道有些人自命清高,覺得自己學識一大把,非要別人親自去請,才會勉強出來,就那樣,還要拒絕好幾次,要杜有忠說,那就是裝相,沒有用的很。
如果真的有見識,這彭澤縣怎麽到了現在也沒有出一個秀才來呢?
如今秋收已經完畢,縣衙裏出了這樣一件大事兒,自然是全縣矚目,彭澤縣的秀才少,可是不妨礙別的縣裏過來參加這縣學先生的考試,如果能當了縣學的先生,那麽也算是‘公務員’了,領的都是公糧。
因為對這事兒的重視,杜有忠對先生是親自把關,最後是取了三個先生。到時候吃住都是縣學裏,每個月還有三兩紋銀。這在彭澤縣是很不錯的了。一般的私塾先生,一個月能有一兩銀子的收入就是多的了,這邊可是三兩,好包吃包住。
縣學的事兒剛出來,就有縣裏的海鮮大戶朱大戶來‘投誠’,直接請了一班泥瓦匠,免費給縣學裏修房屋了。
朱大戶因為販賣海鮮,那家裏是有錢的很,他家裏也有子孫呢,雖然有錢,可是也想著能讓子孫後代考上功名,光宗耀祖。
畢竟這有錢是有錢,可是不是說啥,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高嗎?
別的人一看,這朱大戶竟然搶先了,都後悔莫及,怎麽自己就沒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所以說,任何事,看著是壞事,從另一方面來說,又是好事兒了。
彭澤這地方窮,估計沒有幾個想在這裏當官的,那麽就不是肥缺,也沒有人絞盡腦汁的想把你給弄下來,然後讓自己人上去的。
當然,像這孝敬也就少了。
說不定人家心裏還覺得這個縣太爺還真是倒黴,怎麽就到了個地方呢?
不過事在人為,杜有忠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,他是第一次當官,真的選了一個好地方,那麽情況就很覆雜,一個弄不好,就有可能犯大錯,這個彭澤縣雖然偏僻,但是並不是沒有作為。
王師爺也是早就了解了這彭澤縣的情況,所以陪著自己東翁去知府,所享受的‘待遇’,已經是從心裏都有準備了。
等到終於到了彭澤縣衙,看著這縣衙的房子,好吧,老和舊代表了縣衙,雖然它也是青磚瓦房,不過就杜榆自己猜測,這起碼得是好幾十年前才建的,中間估計都沒有修過。
縣丞秦承義領著縣衙裏的一幹人等,在縣衙門口迎接新的父母官到來。
杜有忠帶著王師爺去應酬和了解情況,胡氏帶著杜榆和王太太等人去了縣衙後院。
一般的縣衙,前面都是辦公的地方,後面才是家眷們住的地方。縣太爺的家眷當然是要住正中間的後院,旁邊縣丞和主薄的家眷分別住在東邊和西邊的院子裏,就跟個大四合院一樣,只不過擴大了比例。
這種官府的地方,更是四四方方的,不像什麽私家園林,只講究意境,所以杜榆他們的生活的地方,就是和大門是在一個中軸線上的知縣後宅。
知縣後宅有兩進,從官署那邊朝後面走,就是知縣後宅,因為有兩進,所以每一進都各有一個東西廂房,且東西廂房各有三間房。這裏面倒是不用特意劈出來當書房,因為前面官署堂那邊就有,別看一個縣衙,包括的東西可真多,就說中軸線上,從大門開始,接著是儀門,戒石亭,大堂,後堂堂,後堂這邊有縣太爺的更衣室,也是縣太爺接待上官,商議政事,處理政務的地方。
大堂嘛,是縣太爺處理民事案件的地方,左右各有一排房子,是所謂的三班六房。
又有縣獄,獄神廟,土地廟,吏舍,收糧所等等,依附在中軸線左右。
因為是二進的院子,杜榆他們人少,第一進正房,自然是杜有忠和胡氏住的,王師爺因為也要上差,所以就和家人住了第一進的西廂,杜榆因為因為長大了,以後也要單獨招待朋友,所以分到了第二進的東廂房,因為人少,所以小丫是跟著杜榆住在一塊的,反正就她一個人住,小丫在旁邊的屋子住就成。
而李大壯兩口子,是住在後罩房那邊。
他們到來第一天,縣丞太太和主薄太太都和典史太太都過來恭迎了。而且看胡氏帶來的人少,就把自己家的下人勻出來, 幫著這邊收拾東西。
原來縣太爺和縣令太太的東西早就已經弄走了,剩下的都是可以用的。
而縣丞太太秦太太還招待了他們一頓飯,想著這邊忙著收拾,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做飯的。
對於上官和上官的家眷,要好好的對待,這也是當下屬的為人處世的方法。
至於本地的士紳過來請杜有忠去酒樓裏吃飯,杜有忠拒絕了,以要盡快的把縣衙的事情理清為由。
雖說這彭澤縣窮吧,但是每個地方都是有窮人,也有富人。彭澤縣也不例外。
杜榆認識了秦太太家的孫女秦婉娘,和杜榆年歲應該差不多,縣丞秦承義年歲也都四五十歲了,有這大的孫女,也並不為奇。
還有主薄鄒家的女兒鄒三娘和鄒四娘,兩個人都是同一年的,鄒三娘是庶出,而鄒四娘是嫡出。
典史陳大人家的姑娘早早的都嫁出去了,現在還沒有嫁的,都是才幾歲的年紀,因為在外面當差,好幾個都留在鄉下了,這邊有個小妾生的才三歲的女兒陳陳巧兒。
不過看這後宅的大小,杜榆算是知道了,這當官的真的不能帶太多的家眷,像縣丞他們這樣的,後宅也才一進,真要是帶多了人,就住不下了,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,那樣既不方便辦公,也還開銷大。
再說,你是當官的,帶著這麽多的家眷,你是想幹什麽啊。到時候考評印象就不好了。
而這樣算起來,倒是杜榆家的人口最簡單,而且他們住的地方還是最大的。
整理了兩天,終於把東西和事情都給整理好了,作為彭澤縣的第一把手,首先得要和這縣衙的同僚搞好關系,所以杜有忠就約定了一天,請大家都到自家吃飯,當然,不可能每人都請到,比如讓捕快們過來,和縣丞他們一起吃,他們也不自在。
所以請了捕頭,縣丞主薄和典史就不用說了,這是必須的,三班六房的人是做了飯讓人送過去的。
杜榆也開始了在彭澤縣的生活。
要說這彭澤縣,雖然很窮,可是不管水果和水產都很豐富,只是因為偏僻,很多東西都運不出去,靠近海很近,杜榆到這裏來,就吃了好幾次的海鮮了。
她吃起來也不過敏,想著等過一段時間,弄些幹海鮮,給家裏那邊打包送過去,也讓他們都嘗一嘗。
到了這邊,人手還是明顯的少了,杜榆和胡氏商量,就要繼續買人了,而且,最好是買個當地人,這樣這邊的風土人情什麽的,都是可以通過當地人了解的。
雖然可以通過秦太太,陳太太他們知道,可是這些人也不是本地人,沒有本地人了解的更清楚。
秦太太倒是介紹了一個熟悉的牙婆,牙婆這個職業 ,真是哪裏都有,而且這牙婆官話說的還不錯。
彭澤這地方有地方方言,說起來語速又快,不知道的根本就聽不明白。
目前杜榆正在學習這彭澤的方言,走到哪學到哪,不然真的是只有被人糊弄的份兒了。
“娘,既然要買人,給王太太那邊也買個丫鬟吧。”總不能他們這邊有人伺候,王太太那邊沒有吧。
胡氏說道:“行,那就多買幾個,我的意思是,買個活契怎麽樣?畢竟我們也不在這裏住一輩子,到時候我們走了,這些人背井離鄉的,想著也難受。”
☆、157 縣衙人物
杜榆可覺得這是上不能心軟,他們不熟悉這裏的情況,真的弄成了活契,對這些下人的掌控力度就不高,到時候人家要是想糊弄他們,或者是被人收買了,那就得不償失了,所以必須是死契,生死都掌握在他們手裏,這樣才能忠誠度更高一些。
杜榆跟胡氏這樣一解釋,胡氏就不堅持了,和別人相比,當然是自己家人更重要。
所以最後買來的下人都是死契。其中一個婆子夫家姓王,夫婿也死了,她沒有生兒子,被族人趕了出去,占了她丈夫的田產,然後她就自賣自身,這王婆子做飯手藝很好,尤其擅長地方菜,也就是彭澤這一代的菜,試做了第一頓,胡氏和杜榆都覺得很不錯,杜有忠在吃食上是不挑的,妻女覺得好,那他也就覺得好。
另外買了四個丫頭。都是十來歲的年紀,按照杜榆大嫂丫鬟的叫法,剛好和小丫的名字也差不多,分別叫小綠,小紫,小連,小墨。
把小連給了王太太使喚,杜榆這邊加了一個小墨。小綠和小紫就是給胡氏使喚了。
李大壯家的就是管著這幾個丫頭的。王婆子呢,只管著竈上的事兒就好,其他的不用她操心。
而李大壯就成為杜有忠身邊的長隨。
只不過現在杜有忠出門都有官轎,除非是不想以縣太爺的身份出去,就讓李大壯去趕馬車。
到了這邊,也要給下人分發月錢的,現在胡氏就讓杜榆管著。朝廷裏也會給縣太爺一定數額的奴婢使用費,但是也挺少的,據說前幾任的縣太爺,都有縣衙專門雇來的人來做飯。那些錢就是給這雇來的人的。
這邊杜榆他們自己有,所以就沒有要,反而把這縣衙雇的嗯送到前面,給值班的差役們做飯去了。
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,倒是讓差役們對新來的縣太爺印象很好。
畢竟嘛,人活在這個世上,都是要吃飯的,現在縣太爺能夠把公家給他補貼的錢,用在他們身上,這一般人都會覺得對方很好的。
也不是刻意的收買他們,畢竟這不過是一點兒事,但是也得縣太爺能想到啊,想不到,就是寧可自己用著,也不會給他們這些差役用的。
轉眼就進入了秋收,彭澤縣這邊水多,主要是種水稻的,因為天氣暖和,所以一年能種兩季水稻,春末的時候收一茬,秋天的時候再收一茬。
杜有忠就忙起來了,畢竟這秋收是很重要的。胡氏這邊接到了很多帖子,都是彭澤縣的大戶家裏的給胡氏送來的,想要來拜訪。
杜榆也跟著看呢,晚上回來問問自家爹的意見,什麽人可以見,什麽人不可以見。
杜有忠一向的做法是,自己是個男人,把外面的事情都給弄好了,就不要妻女多操心了。
所以杜榆想的那些,幫著自己的爹一把的想法,基本上就用不著,要知道杜有忠人家閱歷和見識比杜榆這個姑娘多多了,她想得到的,杜有忠肯定更想的到,比她做的也更好。
雖然杜榆有著現代的思想,可是在這古代,大部分都不管用的。
比如說,要想富,先修路,這誰不知道啊,問題是,修路也不是一說就成的,一來需要人,二來需要錢,又不像現代一樣,直接承包給某集團,某個工程隊,這邊都是需要普通老百姓去出工的,這就是所謂的服勞役。
是免費工,所以你總不能長期的就為了修路,就把平民百姓給壓下來吧,那這樣,地裏的莊稼可就沒有人去種了。
所以呢,古代人口嚴重不足,連現代的百分之一都達不到,偏遠的地方,更是地廣人稀,真要全部用來修路了,那麽就只能餓肚子了。
所以杜榆根本就抖不了機靈。在後宅這一畝三分地上發光發熱吧。
秦太太和走太太他們當然是有兒子或者孫子的,不過杜榆主要見得是小姑娘,旁人也會旁敲側擊的打聽他們的情況,知道杜榆這小姑娘已經定親了,有些有心思的,就不會再想了。
和魯金鳳一樣,她是縣令千金,杜榆現在也是縣令千金,而且體型什麽的,也比魯金鳳要強,盯著縣令千金的本地人也不少,都想著家裏有適齡的少年,可以和縣太爺來個結親呢。
不管縣太爺以後去哪裏任職,這不都是當官的?
娶了他家的閨女,那以後肯定是對自己家有幫助的。但是這個願望,在知道杜榆已經定親了,定的還是縣令太太的娘家侄兒的時候,就已經打破了。
就是他們條件再好,人家縣令太太也不會同意的,那可是她娘家侄兒。
不給誰面子,也不會給娘家丟面子的。
秦太太這邊,也是很可惜,杜縣令一家子來了這邊有一個多月了,她冷眼觀察,覺得杜家的那位小姑娘真是不錯,現在還幫著管家呢,秦太太有個孫子,和杜榆的年紀差不多大,她還想著,等大家都熟悉了,給自己的孫子提親呢,畢竟,和上官結親,這只要好處沒有壞處的。
可是誰知道,這小姑娘年紀小小的,竟然都定親了。
秦婉娘說道:“十三歲也不算小了吧,大姐姐十二歲就定親了呢。”
秦婉娘說的是她爺爺兄弟輩的一個姐姐,在他們這些姑娘排行中,是老大。
秦婉娘父母雙亡,從小就被秦太太帶在身邊,就是出去跟著丈夫任職,也都是一直帶著的。
她如今才十一歲,秦太太也在操心她的婚事,畢竟他們年紀大了,秦婉娘又沒有父母,如果他們當祖父母的不給她操心這事兒,以後可怎麽辦好?
最好是在他們有生之年,能看到秦婉娘出嫁生子,那才算是放心了。
聽說杜太太還有個兒子,沒有定親呢。
只是一打聽,杜太太的兒子都十五歲了,自己的孫女才十一歲呢,這年齡有些不合適。
秦太太只是在自己心裏打算,當然不可能把這想法告訴自己的孫女,不過,讓孫女和杜家那邊多接觸接觸也是好的。
鄒三娘和鄒四娘和杜榆同歲,今年都是十三歲,只不過一個是在年初過生,一個是在年尾過生。
鄒三娘的姨娘姨娘白姨娘也是跟著住在主薄後宅的,聽說還挺受寵。
主薄主要是掌管縣衙文書帳薄的官員。 品級也很低,只是九品。
而典史呢,就沒有品級,屬於不入流的,是知縣下面掌管緝捕、監獄的屬官,正因為是不入流沒有品級的屬官,所以可以有縣太爺自己任命,也可以是在地方上選。
陳典史就是彭澤縣人。他在新縣令到來之前,也擔心自己這個典史的職位要被縣太爺換上自己帶來的人,所以還想了好幾個辦法呢,結果杜有忠來了。
並沒有把他給換下來,還很信任他,陳典史就對新縣令滿意了。
鄒三娘和鄒四娘幾乎是每天都會找杜榆過來聊天的。
杜榆發現,雖然鄒三娘是庶出,可是倒是能管教鄒四娘,鄒四娘也沒有因為自己是嫡出,就對鄒三娘各種瞧不起。
這倒是讓杜榆大開眼界了,真的是妻妾一家歡嗎?
鄒太太家裏後院很和諧?不是說鄒三娘的姨娘也跟著一起過來了嗎?
這邊幾個住在縣衙後院的人家裏,也就是縣太爺家和縣丞家沒有小妾了,主薄家和典史家,都有小老婆。陳典史因為是本地人,在自己家裏也還有幾房小妾呢。
當然,也有人想著給杜有忠送女人的,但是被杜有忠給言辭拒絕了,大家都知道縣令大人不好這一口。
也有人說,縣令太太是個母老虎,容不得縣太爺有別的女人。
胡氏自然也聽到了這樣的話,不過胡氏一點兒也沒有生氣,相比較為了賢惠的名聲,給自己男人弄那麽多小老婆,自己日子過的不舒坦,她寧可自己被人說成是母老虎,母老虎又怎麽了?
有本事你們也當回母老虎,她可不會因為被別人說兩句,就裝賢惠的,那樣的人是傻子!
而且,彭澤縣這邊,也漸漸的聽出來了,說是縣太爺家的祖訓,他們杜家不允許男人納妾的,誰要納妾就被逐出族裏去。
這也不知道是誰傳出去的,反正這個話傳出去後,更多的人家盯著杜榆的二哥了,要知道,杜榆二哥就是杜家的男人,誰家姑娘嫁過去,沒有小妾的煩惱,那都能長壽呢。
就連白姨娘都心動了,想攛掇著自家老爺跟縣太爺提一提,讓自家三娘嫁到杜家去。
這鄒主薄雖然只是個九品主薄,雖然也只有一妻一妾,可是和白姨娘的感情好,據說和白姨娘也算的上是青梅竹馬,只是後來他家因為要給他考功名,手頭上沒有錢,所以他爹娘才給他說了陳太太,陳太太家小有資產,娶了陳太太,就供著鄒主薄讀書,後來一直考上了舉人,又找關系,成了這彭澤縣的主薄,雖然只是九品,但是好歹是個官不是?
至於這位鄒主薄為啥不繼續考了,那是因為他心裏明白著呢,考舉人的時候,他就吊尾,還是考了好幾次才考上的,去京城會試,那麽多人,還只取三百名,他肯定沒有戲,所以還不如早早的出來做官呢,也免得老是靠老婆的錢。
☆、158 鄒主薄的真愛
當然,在這位鄒主薄考上了秀才後,他情不自禁的就想到了自己的青梅竹馬,後來也不知道是誰報的信,被捉到鄒主薄和白姨娘在私會,而鄒太太為了自己丈夫的名聲和臉面,就同意了鄒主薄納白姨娘為妾,當然是妾了,不然她辛辛苦苦的,就要讓出這正妻的位置?
那是做夢!
何況,鄒太太也並不怎麽看重自己的丈夫,那時候她兒子都生了,在鄒太太眼裏,當然是兒子最重要。
不過是個妾,就是青梅竹馬,那還不就是個妾?
於是明面上,鄒太太和白姨娘相處的還挺好,真是妻妾一家歡。
白姨娘最開始也做過幾件不入流的事情,在鄒太太看來,那就是蠢人才會做的。
她都不耐煩搭理她的,而且有白姨娘纏著鄒主薄,她也少些時間伺候這個男人。
所以呢,根本不在乎這個男人的時候,隨便他找誰去,都沒有關系的,當然,前提是你不能過來害我和影響我,不然那咱們就沒完!
這白姨娘受寵,可是她肚子不爭氣啊,一直沒有生孩子,好不容易生了孩子了,還是個閨女,而且人家鄒太太年尾的時候,也生了一個閨女。
再不知道,也知道自己的女兒是庶出,鄒太太的女兒是嫡出,到時候婚事上是不好辦的,尤其是隔得這樣近。
所以逮著一個機會,白姨娘才不會放過呢。就跟鄒主薄說了。
鄒主薄是答應白姨娘了,不過他想的是,他一個下屬,跟上官說這個事兒,好像還沒有這個資格,如果是上官主動和他說了,他自然是求之不得。
但是鄒主薄既然答應了自己心愛的女人,所以也不忍心讓她失望,於是就跟自己的太太說了,在鄒主薄眼裏,自己太太和白姨娘關系挺好的,說這個事兒吧,她一個女人,可以跟杜太太去說,反正女人家說,也比男人說方便一些。
就算最後不成,也不會讓他和縣太爺的關系弄得不好了。
只是鄒主薄忘了,既然他的白姨娘和鄒太太關系好,為什麽不直接跟鄒太太說了?反而要越過鄒太太,和鄒主薄說?
但是鄒主薄要是會考慮這一點,那他也不會到現在只是個主薄了。
鄒太太聽了自己丈夫的話,真是好想笑,這兩個人,是豬托身的吧,這麽個主意竟然還能想的出來。一個九品的小官,還是庶出,竟然肖想人家縣太爺的公子,這不是腦子進水了,是怎麽呢?
特別只自己的丈夫,人家白姨娘好歹是個女人,說女人頭發長見識短,還說的過去,你這大男人,你哪裏來的自信,竟然能讓自己說這個事兒?
合著不是你說,你不丟人是吧。
鄒太太為難的說道:“老爺,不是我不想說啊,白姨娘既然是跟老爺說的,我要是插嘴了,到時候白姨娘知道了,跟老爺生氣了可怎麽辦?還覺得老爺不重視她呢。”
呵呵,你們不是恩愛嗎,那就繼續恩愛吧,千萬別散夥。
鄒主薄聽了,果然是在沈思,不過還是自己的面子占了上風,不想跟縣太爺說這事兒,於是對鄒太太說道:“白姨娘不會生我的氣的,你就幫著說一說。”
“老爺,我要是真的說了,杜太太那邊生氣了,到時候老爺可不好在這縣衙裏做下去呢。”鄒太太一點兒也不著急,這男人是什麽性子,她最清楚,什麽真愛,在他的前途面前,那都是得讓路的。
“應該不會吧。”鄒主薄有些猶豫,可是還是聽進去了。
“怎麽不會?我聽說,這彭澤縣好多人家都在打著這個主意呢,就是縣丞太太那邊,也有個想法,但是人家都沒有答應呢。”
你一個九品差點不入流的小官,還是拿出一個庶出的女兒來湊數的,真要說了上去,直接就是打臉!
庶出就是庶出,雖然她本人說了,是一樣對待,可是那是自己家裏,外面的人,誰不看中嫡庶?
所以鄒太太從來都不眼紅,這白姨娘母女受寵,到時候自己女兒的前程,肯定也比這個庶出的鄒三娘要好的多,也就是他們自己還沈浸在美夢裏出不來。
等到現實來打破他們的美夢,就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了!
鄒主薄只好說道:“那算了,還是不說了,你就當沒有這回事兒。”鄒主薄聽人家縣丞都沒有成,他一個小小的主薄,更是不行了,何況,他心裏未嘗不清楚,三娘只是庶出。
鄒太太對這樣的丈夫早就已經習慣了,要是他還繼續說,白姨娘不會生氣的,她可就把白姨娘給找過來了,讓她聽一聽她心愛的男人的話,傷不傷心,就是她的事兒了。
自家二哥這麽受歡迎,杜榆真是沒有什麽感慨的,就是胡氏,也說道:“要不是因為你爹現在是縣太爺了,就是咱們說幾輩子都不納妾,也沒有人上趕著。”
她可是心裏明白著呢,首先這些人看中的可就是自己家的地位了,二郎連來都沒有來,誰知道是好是歹?就這麽要定下來。
不過現在的他們,可是和以前在青陽縣不一樣,也沒有說,拒絕了哪一家,就會得罪上官一樣。
當初齊大人還想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二郎呢,那時候他們還是想了法子,才讓齊大人打消了念頭。
也不知道那齊大小姐嫁出去了沒有,這麽幾年都過去了,應該是已經嫁人了吧。
杜有忠秋收完畢,也去了一趟陳州州府,是要往上交糧食和稅收的。
新官上任三把火,一般的老百姓對官府是敬畏的,沒有拖著官府的稅不交的,寧可借錢借糧,也是要教的,畢竟這是朝廷的事情,他們哪裏能反抗?
而那些地主大戶的,當然也有拖延著不肯交的,杜有忠就讓陳典史親自去催,陳典史正愁是找不到效忠的機會,這幹活兒可積極了,就算是以前常常給他錢的人家,也被他拒絕了。好歹最開始也表現一回。
何況,你有這麽多的錢,幹啥不交稅呢?這不是讓縣太爺發火兒,讓他們都不好過嗎?
而且陳典史不知道從哪裏打聽出來的,這杜有忠在朝廷上是有人的,得罪了他,沒有好處。
不過要是杜榆聽了陳典史的話,就納悶了,她怎麽不知道自家和京城那邊有啥關系?
主要是,一個新科進士,就能得到一個縣太爺的差事,這中間要是沒有人周旋,那是不可能的。
這是杜有忠和王師爺想的法子,欺軟怕硬是很多人的通性,到了一個新的地方,地頭蛇肯定是要出頭的,你一個什麽背景也沒有的縣太爺,太容易讓人拿捏了。
所以王師爺就稍微透露了,自己的東翁在京城有些關系的意思。
這樣的話,反正是越懷疑越當真,而且,他們確實是有點關系,不過是楚家的關系,但是楚家和京城裏,有些人就有關系的。
而這邊的人,也不可能為了這麽一點兒事就還專門去京城裏查一查的,所以就有了那些傳言。
只要他們自己不當面承認,能夠借著一點兒這種勢頭,也是不錯,等在這地方熟悉了,已經確立了縣太爺的威嚴了,那麽這些刺兒頭就該安靜了,知道誰是得罪不得的。
人都喜歡欺生,特別是那種覺得高人一等的人,尤其這樣。
不過,縣衙裏的差役也不是吃幹飯的,他們的俸祿可是從縣衙裏拿的,其中一部分也是要靠稅收,所以這些不交稅的人,那就是在斷了他們的俸祿,讓他們要面臨責罰。就是他們的對頭呢。
杜有忠從陳州回來,把正朝這邊趕得大表哥胡鑫也帶過來了,直接安排在後院第一進的東廂房,胡氏很是高興,也沒有忌諱,讓他們表兄妹見了面,當然,是當著大人們的面見的。
胡氏還表示,以後她大表哥的衣服鞋襪,就是要杜榆負責了。還不能偷懶。
表姐胡玲也嫁過去了,陪送了幾十畝地呢,在他們胡家棚,可是第一個人,表姐的婆家看胡家這麽大方,心裏絕對是高興的。
反正總得來說,表姐嫁過去了,就是不靠婆家也能吃穿不愁的。
杜有忠把胡鑫叫過來,是為了讓他把縣學給支起來的,這邊讀書人少,能考上秀才的更少,機會沒有幾個,這還是最近幾十年的成績。
縣學是形同虛設。
所以這邊的縣學,就不是生員才能讀的了,在彭澤縣,樂意過來讀書的人,都可以進來,當然,你得交錢。相當於一個公辦的私塾。
但是杜有忠還準備舉行一次類似與摸底的考試,凡是想來考的,都免費過來考,官府提供筆墨。
如果成績在前五的話,就可以免費到縣學裏讀書了,這些他都是要交給胡鑫來操辦的。
前面說了,杜有忠教人很有一套,既然這邊貧瘠,那麽從這教學一方面,能做出點政績來,也是不錯的。
☆、159 策略
雲陽縣那邊,許大人就因為自己的轄區內出現了兩個進士,而得到了升遷的機會,他這邊,不說中進士什麽的,至少得出幾個秀才。
人那,多讀書才能明事理,才能更向往與教化。
杜有忠去陳州那邊,除了交稅,也是為了稟報這個事兒的,而且,給胡鑫安排了教諭這一職。如果他有空,也會到縣學裏給學子們講講課的。
胡氏倒是有些擔心,怕胡鑫年紀輕,到時候撐不住場面。
杜有忠說胡氏想多了年輕人正該多鍛煉鍛煉。而且還有王師爺呢,王師爺是個宣傳能手,把杜有忠的那些成績給宣揚了一遍,什麽在錦溪書院教過書,他教的學子裏面,好多都是中了童生了,
而且還教出了一個秀才,一個舉人,另外杜縣令的小兒子,也極有可能中秀才。
反正意思就是表示,有他們縣令在,這彭澤縣肯定能出幾個秀才的。
先把有錢人家的少爺給忽悠過來,解決了錢財的問題,畢竟這縣學上面撥的款,是不算多的,只有‘劫富救貧’了。
然後又大力宣傳這摸底考試的事兒,前五名那,那可是免費到縣學裏讀書的,不過你得一直保持,因為他們這邊要隔幾個月就會再考一次,如果你退步了,那麽一年後,你就要交錢了。
當然,生員除外,也就是秀才除外,可是彭澤縣的秀才基本上是沒有的。
王師爺這麽一宣傳,那大戶人家,有錢人家可就是可著勁兒的想要到縣學讀書了。
杜榆聽了說道:“還不如限制名額呢,這樣有名額限制,讓大家知道,不是有錢就能進縣學的,反而對縣學的名聲更好。”
這是吃飯的時候,聽自家爹和大表哥還有王師爺說這個縣學的事兒的時候,杜榆提出來的。
讓大家知道,縣學是個神聖的地方,不是什麽人都可以進來的。
名額一夠,哪怕你是再有錢,送個金山銀山,都是不成的。
王師爺一聽,忙拍手說道:“好啊,這個主意不錯,咱們人手本來就不夠,限制了人數,也表示咱們是精益求精,而且有了名額限制,到時候這誰家再是要推三阻四的,比積極的交稅,那麽這縣學可就不那麽好進了。”簡直是一舉數得,通過這個縣學,把政務也給聯系起來,這年頭,為了子孫後代,求爺爺拜奶奶的還少嗎?
得罪了縣太爺,縣學你就別想進了。讓那些刺兒頭也消停一些。
他們因為人少,所以吃飯的時候,大家都是一起的,連王太太和她的一雙兒女也是一樣。
“這樣也是給那些私塾先生一個機會。”不然人都朝縣學裏跑了,那些私塾先生沒有了用武之地,也是要抱怨的。人前留一線,事後好見面。
胡鑫說道:“說到私塾先生,我想著,不如連縣學的先生都來考一考,然後聘過來教書育人。”
杜有忠點頭,說道:“這法子不錯,那麽就先找到先生再說。”
好的先生對學子們也是一個吸引力,雖然這裏面已經有胡鑫這個舉人了,還有課外輔導杜有忠,但是當地一些有名望的先生能進縣學,那就是提高了這縣學的名聲了。
“心高氣傲的先生不要,我這裏是要培養出秀才的,如果只是為了陶冶情操而讀書,不如直接在自己家裏。”杜有忠是知道有些人自命清高,覺得自己學識一大把,非要別人親自去請,才會勉強出來,就那樣,還要拒絕好幾次,要杜有忠說,那就是裝相,沒有用的很。
如果真的有見識,這彭澤縣怎麽到了現在也沒有出一個秀才來呢?
如今秋收已經完畢,縣衙裏出了這樣一件大事兒,自然是全縣矚目,彭澤縣的秀才少,可是不妨礙別的縣裏過來參加這縣學先生的考試,如果能當了縣學的先生,那麽也算是‘公務員’了,領的都是公糧。
因為對這事兒的重視,杜有忠對先生是親自把關,最後是取了三個先生。到時候吃住都是縣學裏,每個月還有三兩紋銀。這在彭澤縣是很不錯的了。一般的私塾先生,一個月能有一兩銀子的收入就是多的了,這邊可是三兩,好包吃包住。
縣學的事兒剛出來,就有縣裏的海鮮大戶朱大戶來‘投誠’,直接請了一班泥瓦匠,免費給縣學裏修房屋了。
朱大戶因為販賣海鮮,那家裏是有錢的很,他家裏也有子孫呢,雖然有錢,可是也想著能讓子孫後代考上功名,光宗耀祖。
畢竟這有錢是有錢,可是不是說啥,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高嗎?
別的人一看,這朱大戶竟然搶先了,都後悔莫及,怎麽自己就沒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